- 姜其畅;刘超;刘晋宏;张俊香;
在热的铯原子汽室中,借助双Λ共振四波混频效应,实验研究了入射探针光脉冲和产生的共轭光脉冲的同时慢光传输特性。实验中首先将泵浦光锁定在铯原子D1线超精细跃迁F=4→F′=3上,将探针光调至超精细跃迁F=3→F′=3附近扫描,通过对探针光和共轭光增益特性的分析,给出获得最大增益所对应的最佳铯泡温度约110℃。最后,采用365ns高斯脉冲作为入射探针光脉冲,研究了探针光脉冲和共轭光脉冲的延迟时间与双光子失谐的关系。通过改变双光子失谐,探针光脉冲的延迟时间可以从40ns增加到343ns,相应的群速度从1 875km/s减小到219km/s;产生的共轭光脉冲的延迟时间可以从12ns增加到159ns,相应的群速度从6 250km/s减小到472km/s。
2015年02期 v.21;No.79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双颖;宫爱玲;赵顺才;
研究被两正交光场耦合的V型三能级原子系统中电磁诱导下的左手效应。讨论了正交耦合光场强度、探测场失谐量和上能级间自发辐射耦合相干对该原子系统介电常数、磁导率和折射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合适的参数条件下,该原子系统的介电常数、磁导率在二维相同的区域内同时为负值,且取值分布具有各向同性的特征;即产生了各向同性的二维左手效应。
2015年02期 v.21;No.7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学科;张颂;梁冬梅;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优化了不同外电场下2-巯基-5-甲基-1,3,4-噻二唑(MMTD)分子的基态稳定构型、电偶极矩、电荷分布和分子的总能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杂化CIS方法研究了外电场下MMTD分子的前9个激发态的激发能、波长和振子强度受外电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C-6S和1C-7S间键长受到Y轴向外电场影响最大,随着外电场的增加,可能最先趋于断裂;在外电场强度F=0.010a.u.时总能量达到最大,而偶极矩达到最小;最低空轨道能级LUMO受外场影响较大,而最高占据轨道能级HOMO受外电场影响较小;MMTD分子UV-Vis光谱随外场增加发生红移,且当外电场增大到F=0.020a.u.时,在可见光区域出现吸收峰;激发能、振子强度也受外电场影响,但随电场的变化比较复杂。
2015年02期 v.21;No.79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